行业新闻
银河国际:京津冀圆梦人|双城钢火一名炼钢工的京冀40万公里
发布日期:2025-02-19 14:45:33访问量:

  一名钢铁工人的“个人迁徙记”,成为丈量时代进程的标尺。2011年,首钢完成大搬迁,涉钢产业由北京迁至河北。随着钢铁洪流的涌动,郭佳宁和其他从北京前往河北的工人成为曹妃甸这座沙岛的迁徙者与开拓者。

  郭佳宁,现任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炼钢作业部炼钢作业区炼钢工,转炉炼钢工高级技师,首钢京唐工匠。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2月15日下午,43岁的郭佳宁在北京首钢厂东门坐上通勤班车,经过4小时、约270公里的车程,他将抵达位于河北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稀松平常的跨省通勤,出发前,他随手往包里装了几块稻香村糕点。闲聊间他透露,同行的工友带了自家的菜,等到了公司宿舍,还可以开火做一顿北京口味的饭菜。

  15年前,郭佳宁第一次等候班车时,心中充斥着复杂的情绪。他是一名炼钢工,怀着“钢铁强国”的抱负在老首钢工作近10年。刚入厂时,他站在高炉旁边,看着师傅喊“出钢”口令后,几百吨钢水在几分钟内全部流入钢包,这个壮观的场景也像钢水一样凝固在他脑海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炼钢工,炼出好钢千万吨。”

  老首钢有数以万计的钢铁工人,这里曾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炉焦炭和第一炉生铁。进入21世纪,首钢面临国家钢铁工业远景布局调整和兑现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承诺。2005年,国务院批复《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首钢涉钢产业开始迁出北京。2010年12月底,北京石景山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数十米高的高炉熄灭了最后一簇火焰,首钢在京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由此结束。

  2011年,首钢完成大搬迁,在渤海之滨曹妃甸安家落户。郭佳宁打听过,曹妃甸原本是一个由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的4平方公里的小岛,经过喷砂填海后建成了一块承托京唐公司的陆地,当时,这里被人称为“荒岛”。

  在选择到曹妃甸之前,郭佳宁的师傅找到他,说炼钢工要和上千摄氏度的钢水铁花打交道,危险系数较高,去河北还是留京,是一个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郭佳宁坚持选择继续炼钢,作为一名“80后”,他对钢铁有炽热的情怀。2011年,郭佳宁随着搬迁大军一起告别了繁华都市,支援首钢京唐建设。十余年来,他在这条京冀通勤路上往返将近40万公里。

  郭佳宁和同事们在创新工作室开展学习交流。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首钢京唐公司离唐山市区有80多公里,离最近的县城40多公里。刚来时,厂前一片荒芜,生活上并不便利。当时,郭佳宁的女儿刚满两岁,妻子在京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而郭佳宁每12天才能回趟家。由于他的缺席,北京家里的生活也忙乱起来。

  到达曹妃甸之后,郭佳宁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郭佳宁告诉记者,过去是“经验炼钢”,钢铁产量十分依赖个人经验。在学习阶段,他会通过炼钢镜盯着转炉炉口火焰的变化,三个月后,他能通过火焰的亮度判断炉内温度,通过火焰形态判断炉渣的熔化程度。但在京唐这座现代化的钢铁厂里,工人们不需要近距离接触转炉,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敞亮的主控室、大屏幕和电脑。

  那段时间,面对建厂初期转炉半钢开吹混气、电场泄爆、半钢化渣难、钢铁料消耗高等各种难题,郭佳宁感到积累了十几年的炼钢经验仿佛全都“失灵”了。新厂区没有过去的高温炙烤,但每次来到新转炉前,郭佳宁都焦虑到仿佛心上点了一把火。尽快熟悉先进设备、掌握先进操作技术,这是第一个挑战。

  在过去,一名好的炼钢工能决定一个班组的生产指标,但在作为现代化大型钢铁厂的首钢京唐,不能仅依靠个人经验来炼钢,要靠技术管理才能实现产能的提升。经过不断摸索,郭佳宁逐渐掌握炼钢设备系统、工艺流程、操作要求,他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出了“全三脱”少渣冶炼、少渣溅渣护炉、无氟化炼钢、留渣降石灰等多项操作技巧,“全三脱”石灰消耗、报警提枪比例、泄爆比例等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打破理论知识瓶颈、全面掌握炼钢技术,郭佳宁经常报名参加转炉炼钢工技能竞赛,用“以考促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2018年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中,郭佳宁接连攻克了理论、实操、仿真模拟等技能竞赛难关,一举夺得冠军。当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郭佳宁更加明白了“炼钢就是练人”的道理。

  2021年,郭佳宁所在的转炉炉座服役冶炼6571炉后,实现了全炉役复吹比100%、碳氧积0.00147的历史重大突破,刷新了首钢炼钢历史新纪录,全年降本增效1.5亿元,并在全国重点大型耗能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中获得“冠军炉”的荣誉称号。郭佳宁个人也先后获得“京唐榜样”、首钢模范员、首钢劳动模范、第二届曹妃甸区优秀工匠等荣誉称号。

  首钢的搬迁,不仅让北京石景山告别了百年钢城烟尘,更在渤海湾畔催生出世界级绿色钢都,这座“海上钢城”逐渐发展成为河北省沿海经济增长极。

  2010年,首钢京唐公司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在曹妃甸点燃第一把炉火,炼铁系统全面启动。搬迁之后,产品体系从螺纹钢等线余种高精尖品类,包括汽车板、镀锡板等“拳头”产品。2019年,首钢京唐公司二期一步工程投产,以2300万吨的产能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落户曹妃甸的第一家企业,首钢京唐公司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成为示范和引领。原来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加工制作、自动化等一批企业到曹妃甸建立了基地。至2024年,首钢京唐公司累计安置北京职工8000余人,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将近2万人就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搬迁后,首钢集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记者了解到,首钢京唐公司投入百亿元打造环保体系,实现废水零排放、固废循环利用。全流程实施环保技改项目,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树立了中国钢铁新形象。

  首钢搬迁使北京年减排烟粉尘1.8万吨,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首钢园区化身冬奥福地与工业遗址公园,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与此同时,郭佳宁等一批跨省通勤职工的生活也更加便利,他往返京冀的周期从12天缩减至7天。“2019年开通了北京至曹妃甸的动车组列车,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周一我们可以坐动车到曹妃甸上班,周五返回北京。”班车的路线也更多了,住在房山、密云、门头沟等区的同事可在家门口坐车,不必再来石景山乘班车。

  另外,首钢京唐建起了篮球馆、足球场、羽毛球乒乓球馆、游泳馆、健身房等场所,周边的医疗和教育配套也在不断提升。“有的同事在这边买房安了家,比起北京,这里房价更低,生活成本也更低,孩子上学也很方便。yh86银河网页版入口”

  郭佳宁告诉记者,自己偶尔闲逛时会去首钢园,现在园区内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游客如织,无人驾驶汽车往来穿梭,冬奥后建起了“四块冰”“雪飞天”,他凭借记忆已无法找到过去的宿舍旧址,只有还留存着的五一剧场让他找回了一些熟悉感。

  当渤海湾的风掠过首钢京唐的冷却塔,当滑雪大跳台的曲线映照首钢园三高炉,这场跨越近300公里的产业迁徙,已然书写出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最优解。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本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